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洞见

十四五规划产业新趋势与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1-09-10 11:33

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    城乡发展部    常羽桐


一、十四五规划的环境背景

(一)新工业革命重构全球经济格局

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以国际贸易为中心的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已经过了拐点,国际权利格局重整更加剧了全球化进程的动荡,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催化了这种趋势。未来全球供应链将更加分散化,甚至出现多中心化的格局。这种背景下,未来在创新、服务、高技能劳动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发达经济体或邻近大型消费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将更为有利。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参与者。产业基础能力水平的高低与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产业分工中获取高附加值地位紧密相关。总体来看,我国的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

(二)人口结构变化带动经济发展驱动转变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带来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老龄化进入加速期,劳动力供给将继续下降,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居民储蓄率降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负担加重。此次新冠疫情也暴露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社会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诸多短板和问题,将成为“十四五”时期补短板的重点。核心驱动力由“人口红利”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技术、资本密集程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而推动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经济“提档升级”转型发展。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城镇化进程进入后半程,速度放缓。后城镇化或将提早到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社会保障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将城镇化面临的核心问题。要素进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和大城市集聚,区域集中化网络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新技术将会改变城市生活方式,需要系统前瞻科学地谋划好人口、空间、生态、文化、国际化、交通、科技、产业等要素,优化城乡设计,解决好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承载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

图片13_副本.png

图片来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城镇化格局空间示意图

(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在全球化进程遇冷的当下,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未来全球化最坚定的力量,中国或成“全球化”最大的倡议者、引领者和践行者。“十四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将更加全面,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支柱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开放,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对外开放的布局将更加完善,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区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内陆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的方式将更加多样,不仅要积极“引进来”,着力提高引资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而且要主动“走出去”,在双向开放过程中实现对外开放的高质量发展。

(五)生态建设进入攻坚时期

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关于严格环保标准、加强生态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总体上遏制住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但是,生态问题积重难返、背后利益盘根错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导致生态建设稍有放松就会前功尽弃。十四五”时期将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爬坡期,环境经济政策将紧密结合环境质量改善做进一步调整,国家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环保执法更趋严格。全社会将由此进入以提高环境质量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新阶段,将倒逼区域企业高质量升级发展。

二、产业发展新趋势与新模式

(一)打造线上服务新模式

支持线上教育发展。构建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形成线上线下两性互补,双向互动的教育体系。允许使用符合条件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探索纳入部分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体系中,并在部分学校先行先试。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管、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形成高质量线上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优化就医体验,进一步加强智慧医院建设。推进线上预约检查检验,探索医疗信息等互认制度,建立健全患者主导的医疗数据共享方式和制度。探索完善线上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支持平台在就医、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等领域协同发展,培养健康消费习惯。鼓励发展便捷化线上办公。支持远程办公应用推广和安全可靠的线上办公工具研发,打造方便快捷的办公新模式,满足发多方协同、异地办公需求。推动完善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等数字应用的基础设施,为在线办公提供有效支撑。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健全政府社会协同共治机制,构建政企数字供应链,以数据流引领物资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有力支撑城市应急、治理和服务。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动数字化产业发展模式

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着力发挥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打造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建设跨产业信息融通平台,促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电子商务、转型服务等行业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组织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组织面向数字化转型基础软件、技术、算法等联合攻关。鼓励发展开源社区,支持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图片14_副本.png

图片来源:网络

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推动订单、产能、渠道等信息共享。支持具有产业链、供应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发展产业服务化新生态。支持出口园区和基地创新数字服务出口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充分发挥智能应用的作用,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发展智慧农业,建设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发展危险作业机器人,满足恶劣条件应用需求。试点探索完善智能公共服务新业态涉及的交通、食品等领域安全发展政策标准。 

(三)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新业态

积极培育新个体,支持自主就业。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成本,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信贷服务,合理降低个体工商户融资成本。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可使用网络经营场所登记个体工商户。大力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着力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打造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多种形式蓬勃发展格局。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序发展,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引导“宅经济”合理发展,促进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规范健康发展。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完善多元价值传递和贡献分配体系。实施新业态成长计划,建立微经济等新业态成长型企业名录,及时跟踪推动解决企业的政策堵点。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探索多点执业。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明确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相应责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报酬权、休息权和职业安全,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探索完善与个人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教育等行业多点执业新模式。结合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立灵活就业、“共享用工”服务平台,提供线上职业培训、灵活就业供需对接等就业服务。推进失业保险金的线上便利化申领,方便群众办事。

(四)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

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间。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要素供给新体系。鼓励共享出行、餐饮外卖、团购、在线购药、共享住宿、文化旅游等领域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生活消费新方式,培育线上高端品牌。完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共享产品相关标准,优化布局,规范行业发展。打造共享生产新动力。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产服务要素供给新体系。鼓励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共享实验验证环境、仿真模拟等技术平台,充分挖掘闲置存量资源的应用潜力。鼓励公有云资源共享,引导企业将生产流程等向云上迁移,提高云资源利用率。鼓励制造业企业探索共享制造的商业模式和适用场景,促进生产设备、农用机械、建筑施工机械等生产工具共享。探索生产资料共享新模式。健全完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生产资料管理新制度。取消不合理的限制,畅通共享经济合作机制,鼓励各生产资料共享。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盘活空余云平台、开发工具、车间厂房等闲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数据要素流通新活力。推动构建数据要素有序流通、高效利用的新机制。依托国家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体系,推动人口、交通、通信、卫生健康等公共数据资源安全共享开放。加快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资源流通应用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优化数据要素流通环境。




洞见推荐